網頁

2014年11月17日

cama cafe董座何炳霖:小店面也有好咖啡

2014年11月17日 工商時報 郭建志




在咖啡市場競爭激烈下,cama cafe董事長何炳霖靠著小坪數、專作外帶、咖啡豆公開烘培、專人揀選瑕疵豆等特色,異軍突起,創造出全台70家分店,年營業額超過3.5億元,單店坪效甚至勝過星巴克的亮眼成績。

究竟台灣的咖啡市場有多大?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資料顯示,台灣人每年喝下21.7億杯現煮咖啡,意即平均每人每年喝下94.3杯,在競爭激烈的現磨咖啡市場中,cama cafe的成功關鍵,是啟發自創業初期的營收虧損。

何炳霖在任職廣告公司期間,就開始與太太做起小生意,從西門町路邊騎樓下的水果醋攤販開始,後來取得中華電信愛國分局大樓的標案,開啟人生第一家實體咖啡廳的經營之旅,但他發現就算再怎麼努力,店營收僅能損益打平,偶然之下才發現自家營收被人長期「作帳」,每月達10萬元之譜。

震驚之餘,何炳霖大膽做出一個勇敢決定:員工整批換掉,且自己連年終都沒領就急忙辭掉廣告主管一職,就是為了「救火」。何炳霖從過去店鋪的「指導者」成了「專職經營者」,他深切認為,咖啡店急需轉型,因此訂出黃金準則:店要很小、坪效要高、專作外帶。

高舉店鋪轉型大旗,cama第一家外帶咖啡店誕生。何炳霖說,他為此設計出咖啡店一套SOP流程,簡化技術門檻,降低店員「不可替代性」,以便在臨時有員工離職的情形下,新人可以很快上手,未來店鋪擴張時,就能將同樣的技術SOP、人事營運模式直接複製套用。

由於擁有20多年的廣告實務背景,何炳霖深知,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要有清楚的識別標籤,因此他特別請過去的廣告同事,協助製作cama的企業識別系統,包含:始終微笑、愜意享受著咖啡的cama先生,店外總放著一台刷白、外送用的腳踏車,店門口擺著一台昂貴烘豆機,就是要把咖啡豆的製程全面公開,而且要求每位員工都要能挑選咖啡豆、汰除瑕疵,就是希望烘培好的品質。

7名杯測師專注地在一旁的cama廚房測試咖啡新品,何炳霖笑著說,公司投資他們每人超過10萬元取得國際咖啡杯測師資格,負責公司新品研發、各店咖啡品質監控等工作,成為帶領公司創新、維持品質的關鍵人物。令人訝異的是,這7名杯測師並未被要求必須簽下一定年限的「賣身契」,「公司帶人是要帶心,做咖啡一定要有熱情,否則想走,攔也攔不住」,何炳霖這麼認為。

cama的咖啡品項、訂價也是經過再三考量,產品數量控制在20項以內,讓公司發展不受過多閒雜產品干擾,產品單價介於40元至70元,加上開店刻意選擇上班族聚集之處,就是希望可以擄獲那些「不想花星巴克的錢、但咖啡品質卻比超商還棒」的上班族青睞。

cama cafe下一步要怎麼走?何炳霖透露,近期已和網路通訊軟體LINE合作,一方面協助推廣LINE新推出的問與答軟體,一方面將於明年農曆年前推出專屬cama可愛貼圖,帶領cama品牌從實體走向虛擬,擴展網路影響力,實體店面未來更不排除赴華南開設分店,但個性謹慎的何炳霖,還是會謀定而後動!


創業經驗談:問題就是成長的養分

2014年11月17日
工商時報 郭建志

回顧cama cafe的經營歷程,何炳霖認為,「問題就是成長的養分」,無法用過去經驗解決的事情就是問題,而企業經營無法始終一帆風順,遭遇到的風風雨雨就會成為企業成長、轉型的契機。

以開業早期被人「作帳」的往事為例,何炳霖認為,正因為如此才迫使他決定全心投入咖啡店經營,鑽研出專作外帶的經營模式,危機就是轉機,「反而還應該感謝作帳的那位員工」。

近期沸沸揚揚的「抵制頂新」浪潮,也燒向cama。何炳霖說,cama店鋪長期以來都是使用味全林鳳營鮮乳,然而客人們多次要求並質疑,為何不趕緊替換鮮乳品牌,一時間讓cama cafe的經營遭遇到很大的挑戰。除了一方面需要在第一線安撫客人,何炳霖也得儘快找到新的鮮乳來源,最後終與光泉談妥,成功轉換鮮乳使用的品牌,化解一場危機。

面臨這次鮮乳品牌替換風波,何炳霖強調自己做事原則就是「品質、誠信、效率」,這是他信奉企業經營成功必備三要素,也是cama cafe企業文化,在公司擴張之餘要兼顧每一杯的高品質,生意才能長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