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30 經濟日報 鮑達民(Dominic Barton)/編譯廖玉玲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去年11月召開的20國集團(G20)峰會後宣布:「全球經濟儀表板再次亮起紅色警告燈。」他說得沒錯。但真正令人憂心的並不是短期挑戰帶來的風險,例如2014年日本再陷衰退或歐元區的長期低迷;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整個世界將在後半世紀面臨的颱風級阻力。
過去50年人類經歷前所未有的全球經濟成長紅利。按國內生產毛額(GDP)計算,全球經濟擴增六倍,人均收入增長近兩倍。
但如果我們一切照舊,今後50年恐怕不太可能取得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1964年來,兩股重要力量讓GDP增長異常迅速:由人口增長驅動的勞動力供應增加,以及穩步的生產率提高。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研究,G20剔除歐盟的19個成員國和奈及利亞年均3.5%的GDP成長率中,勞動力和生產率的比重各占1.8%和1.7%。
但由於生育率下降及人口老化,經濟成長勞動力引擎的貢獻率將大幅下降,對年成長的貢獻率僅略高於0.3%。即便生產率能保持同樣的增長速度,全球GDP增長可能放緩至年均略超兩個百分點,與過去50年相比銳減40%。
歷史學家弗里德曼(Ben Friedman)曾指出,美國歷史的「核心問題」既非「最弱勢群體的貧困」,也不是「最強勢群體的成就」,而是「最廣大民眾的經濟福祉」。這一規律在全球範圍內同樣適用,因為數十億滿懷希望的消費者正在加入中產階級。
在勞動力市場方面,支撐大眾福祉的最有力的槓桿莫過於擴大女性就業,全球女性的就職率仍落後男性40%之多。實現女性就業在很多國家需要改善兒童教育和社會支持,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薪酬平等。
MGI估計,取消像強制退休年齡等政策,可以為世界勞動力隊伍增加約2億名65歲以上的工人。努力降低年輕人的失業率也有用。
這些改革措施固然重要,但影響卻也相對有限,只能將勞動力對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從戰後的五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一。這個世界真正需要的是加速提高生產力。
幸運的是,今天民間部門的實驗室不乏創新成果,絕對可能大幅提高生產力,改進技術,例如把奈米層油脂等先進材料噴塗在食品表面,可以隔絕空氣和水份,從而減少腐敗。
若再更進一步,就是具商業應用價值的自動駕駛車。同樣,合成生物學不需多久就會變成事實,屆時科學家將利用數量巨大且不斷增加的廉價基因數據,從零開始設計DNA。
但民間部門無法單獨實現這樣的前景。多數國家需要增加公共部門投資,以支持重要的長期研發,還要制定明智、更利於創新的法規,以推升日後的利潤。因為最大的機會在於透過採納和推廣今天的最佳做法,以推動快速的生產力,政治人物必須繼續清除貿易和監管障礙,以促進市場一體化和競爭。
也許最重要的是勞動力市場必須做到盡可能靈活,為工人提供優質培訓和強大的社會安全網。這將使工人能夠承受像未來轉換跑道時的過渡期,並讓經濟受益於新一輪創造財富和價值的創造性破壞浪潮。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1990年代以來超過三分之一的就業增長都來自於25年前根本或幾乎不存在的工作。
某些國家可能甚至考慮任命一位「成長沙皇」,負責串連起所有政策。但歸根究柢實際的增長數字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在商界領袖、政府和民間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確保盡可能多的民眾福祉不斷提高。
(作者Dominic Barton是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