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1月26日

後收型基金惹議 三業者停賣

2015年11月26日 工商時報 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在台灣規模達數千億元的後收型基金,因相關費用收取方式引起民怨,不少投資人向主管機關申訴,據悉,主管機關日前已正式要求所有後收型基金必須提出改善時程表,並於12月1日前回覆。相關人士指出,業者現已全數回覆,其中更有三家業者表示將「停賣」後收型基金。

目前國內銷售後收型基金規模較大的業者,包括柏瑞投信、富蘭克林、鋒裕、聯博、先機、NN(L)、路博邁和駿利等。業者指出,先前金管會要求所有新送件的後收型基金,必須設立「自動轉換機制」,現在更進一步要全數後收型基金配合,不然就要下架停售,其中三家業者因各有考量,或因國外時程無法配合,因此決定直接停賣。

後收型基金訴求買基金時不需支付手續費,因而熱賣,但因後收型基金會多收一筆管銷費用,投資人持有愈久反而愈不利,要付出更多費用,因而產生投資爭議。

業者說,前收型基金與後收型基金最大的差別在「費用結構」,前收型基金是投資人申購時就收一筆申購手續費,後收型基金則是申購時不先收手續費,在約定年限(多是4年)內贖回需繳4~1%不等的「遞延申購手續費」,若超過約定年限,則不需繳交任何手續費用。

但後收型基金除遞延申購手續費,會再另外收取「管銷費用」,每年「最高1.5%」,且採取內扣方式,每年持續扣款,投資人一開始可能毫無感覺,且表面上投資人在買後收型基金時省下手續費,後續才會因這筆「管銷費用」,讓後收型基金的績效落後前收型基金。

投資人更不滿的是,就算購買後收型基金達約定年限,每年仍要持續扣「管銷費用」,變成長期持有後收型基金對投資人反而愈不利。

據悉,除了三家業者決定停售後收型基金,其他可以配合的業者推出自動轉換機制,到了約定年限後,就自動轉換到前收型基金,讓投資人不用再每年交「管銷費用」。

有業者推出對投資人較有利的新型態後收型基金,強調不收管銷費,持有一定期間後,可選擇轉換至同一基金前收型,以免除管銷費。





無利可圖 境外基金恐掀退燒潮
2015年11月26日
工商時報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金管會對境外基金的規範日趨嚴格,讓一些在台銷售額度不大的境外基金業者打算考慮放棄台灣總代理,今年更有境外基金品牌因無法上架,在台灣投資人還沒有認識之前,就已悄悄撤出台灣,業者指出,國內境外基金似已掀起退燒潮。

據了解,有一家原本由某投顧業者擔任總代理的「bluebay」,還來不及讓投資人認識,就已悄悄撤離台灣市場。不少境外基金總代理更表示,在台灣銷售金額不大的境外基金品牌,恐怕不用等到金管會要求下架,自己就會先下架停賣,轉往大陸或者他處,原因是在台灣已「無利可圖」。
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去年底台灣有45家總代理人、81家境外基金機構、1,025檔境外基金,國內投資人持有金額共3兆3,321億元;但今年9月底止,總代理人不變,境外基金機構少一家,境外基金也減少5檔,國內投資人持有金額更降到3兆658億元,少2,000多億元。

業者指出,觀察今年境外基金存量走勢,8月是境外基金存量大幅下降的「關鍵月」,7月境外基金規模仍有3兆3,000多億元,但到8月底時只剩3兆1,000多億元,單月境外基金規模減少近2,000億元。

境外基金業者表示,主要是8月全球股災,當時人民幣單日大貶、陸股大跌引發全球股市重挫,境外基金淨值下降;其次是從3月來,境外高收益債基金被大量贖回,雙重原因造成境外基金規模大縮水。

碁石智庫總經理陳如鈊表示,根據碁石智庫統計,境外高收益債基金今年被淨贖回約1,100億元,其他類型境外債券基金也被淨贖回了近500億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