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月17日

2018全球名家瞭望12 / 艾哈邁德:亞洲農場合作社 糧荒救星

2018-01-17 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

幫助亞洲農民應付氣候變遷,是最該努力的核心環節。 路透

糧食短缺對許多亞洲人來說是個遙遠的記憶。但隨著該區難以為越來越多的人口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營養,糧食短缺可能再次成為痛苦的生活現實。

亞洲已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市場,到了2050年,亞洲人口預計將再增加9億,站上50億人大關。在中產階級日益壯大情況下,從現在起到2030年之間,亞洲對牛肉和禽肉的消費將占全球增量的一半,魚肉的消費則將占全球增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屆時,南亞與東亞將占開發中國家穀物需求的六成。為跟上這種不斷增加的需求,糧食產量須要較十年前增加60-70%。

在理想情況下,亞洲的農場完全可以擴產,但令人遺憾的是,它們沒有做好準備。為了生產充足的糧食,21世紀的亞洲農場需要經歷一場轉型。

幫助亞洲農民應付氣候變遷,是最該努力的核心環節。全球暖化可以在某些地區增加農業產量,但也會在亞洲的其他地區嚴重限制生產,引發長期糧食危機。例如在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傳統土壤肥沃區,水量日益減少,海平面的升高將吞沒大片良田;海平面每上升1公尺,就會威脅越南70%的沿海農田。而隨著水溫升高和潮汐改變,湄公河三角洲廣大漁場的產量可能劇減。

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到了2050年,亞洲稻田和麥田的產量可能分別銳減20%和44%,將導致穀物、大豆和小麥價格上漲70%,該區營養不良的兒童人數將增加1,100萬人。


 「亞銀未來對農業和天然資源的支持,將把重點放在投資創新和高階技術上,建立合夥關係、實驗性學習和知識分享將至關重要。」 - Mahfuz Ahmed

但如果亞洲農民能夠調整與適應,這不必然是亞洲的宿命。今日大部分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缺少資金和專業知識提高生產力和農作物品質。以緬甸為例,只有16%的農民家庭使用小鐵牛或曳引機犁地耕作。

此外,根據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的資料,近40%的亞洲總土地面積面臨各種形式的沙漠化。政府雖無法創造新的可耕土地,但可以、也必須採取政策支持、整合和強化仍可耕種土地的農耕作業。

首先,亞洲各國政府可以推廣農場合作社。有別於以往舊式的集體農莊,今日的農場合作社完全是商業化的,以效率和利潤為優先。包括農企公司和農民在內,所有參與者須集中資源,形成規模經濟、降低成本與提高收入。可以透過合作方式大量採購,降低肥料和農機等生產成本,收割作業也可依樣畫葫蘆。


合作社能讓作物的清洗、分級、包裝、儲藏和運輸變得更有效率,從而提高收穫後的價值。 路透


合作社也能讓作物的清洗、分級、包裝、儲藏和運輸變得更有效率,從而提高收穫後的價值。如此就能夠增加糧食供應、提高農民所得,特別是在孟加拉等國。因為在這些國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易腐農作物在送達消費者手中前,就已經腐壞。

中國已透過合作社將農場現代化,而且利用數位電商平臺打入高端市場。在越南,一項合作社計畫改善了以城市消費者為銷售對象的農產品品質,使茶葉、水果和蔬菜的營收提高近三分之一。中國的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是一個良好模式。該法律提供了增值稅減免等激勵措施,鼓勵合作社和其他農業組織合作,並且創造規模經濟。在這套法律實施後三年內,中國的合作社數量增加了九倍,達到近40萬家。

合作還能形成網路,讓成員針對棘手問題分享調整策略,而有了合作社提供的額外收入,農民可以購買溫室以延長生產季、對抗不穩定的天氣。

最後,合作社使農民更負擔得起氣候智慧科技。有了新數位科技,農民能更善加管理土地、水和能源的使用,並為惡劣天氣做好準備。

透過使用更少的勞動力與更多的資本、技術,亞洲的未來農場能夠種出足夠糧食養活此區的所有人。合作社是使此願景成真的方法之一。惟有如此,糧食短缺才會真正成為歷史。


艾哈邁德(Mahfuz Ahmed)

艾哈邁德小檔案

現職:亞洲開發銀行農業、農村發展及糧食安全顧問

國籍:孟加拉

最高學歷: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農業與天然資源經濟學博士、菲律賓大學洛斯巴諾斯分校(UPLB)兼任助理教授

經歷:世界魚類中心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部門主任以及首席科學家

事蹟:在亞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農業、天然資源管理和農村開發方面,已有超過30年的專業工作經驗

(作者Mahfuz Ahmed是亞銀農業、農村發展及糧食安全顧問、Project Syndicat專欄作家/編譯林聰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