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11日

2016全球名家瞭望 1/中美兩大改變…轉動全球經濟

2016-01-11 經濟日報 拉加德


拉加德小檔案 圖/經濟日報提供


前言:經歷動盪的2015年,全球經濟在2016年仍面臨諸多挑戰,除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成長繼續趨緩、石油等商品價格依舊低迷,以及伊斯蘭國發動的恐怖攻擊陰影依舊籠罩外,世界金融市場還面臨美國升息風險。

然而烏雲裡也有幾道亮光,英國與美國的經濟穩健成長,歐洲與日本在貨幣寬鬆政策下正重返復甦軌道,以及各國自由貿易協定可望使貿易升溫。

為掌握此一新局勢,本報與知名專欄供應機構Project Syndicate合作,推出「2016全球名家瞭望」系列,獨家刊載20位全球頂尖意見領袖對今年政治、經濟及科技發展的真知灼見。

希望藉由這些菁英的思考格局與視野,使讀者對今年的國際情勢有更清晰脈絡。


2015年11月的巴黎恐怖攻擊、和不斷湧入歐洲的難民潮,只是北非和中東地區政經情勢緊張的最新症狀,世界其他地方也正爆發衝突,導致近6,000萬人流離失所。

2015年也很可能成為歷來最熱的一年,超強的聖嬰現象已在太平洋沿岸造成大量氣候災害,而美國啟動利率正常化與中國經濟放緩,正推升全球的不確定性和經濟波動。全球貿易成長率已大幅下滑,加上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為仰賴天然資源的經濟體帶來問題。

綜上所述,2016年的全球經濟成長將令人失望、且不均衡。全球經濟的中期成長前景也已減弱,主因是潛在成長正遭到生產力低迷、人口老化,及金融海嘯遺留問題所拖累。高負債、低投資、脆弱的銀行,都繼續對一些先進經濟體造成壓力,在危機後經歷信用與投資榮景的許多新興經濟體,則持續面臨調整的苦痛。

這種前景正遭受部分經濟體推動轉型的重大影響,這些轉型也在全球造成外溢效應和溢回效應,尤其是中國正過渡到新的成長模式、和美國貨幣政策的正常化。這兩個轉變是必要而健康的,不僅對中國有益、有利美國,也有利全世界。我們的挑戰則是如何盡可能有效而平穩地管理轉型過程。

中國已推出深度的結構改革措施,尋求更加仰賴服務業和消費、減少依賴商品密集投資與製造業的「新常態」,也就是較慢、更安全和可持續的成長。但中國決策當局正面臨微妙的平衡:既要推行艱難的改革,又要保持需求並維護金融穩定。

第二個重大轉變是美國聯準會(Fed)決定升息。這種轉變反映美國經濟好轉,對全球經濟也是利多。低利率促使投資人尋求更高報酬的產品,支撐金融市場的冒險行為、和股票、公債和企業信用的高價位。Fed也面臨微妙平衡:既要推動利率正常化,又要盡可能降低擾亂金融市場的風險。

我們知道這些轉型的下行風險,是可以藉由支撐需求、維護金融穩定、並實施結構改革等措施來管理。除了美國和英國的多數先進經濟體,都仍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先進經濟體在決策過程中,都應充分考慮到政策的外溢風險,確保溝通的訊息清晰。

新興經濟體則需要加強監控大型企業的外匯曝險,還應運用總體審慎工​具,強化銀行面對企業槓桿與外國債務增加時的韌性,以確保金融穩定。在全球層面,急需完成並落實監管的改革議程,更要特別關注改善非銀行機構(或稱影子銀行)的透明和監督,還要升級仍未完善的解決方案架構,以規範具系統重要性、活躍於全球的金融機構。

財政方面,各國應採用靈活、能盡可能促進成長的政策。還有財政刺激空間的先進經濟體,提高公共投資,尤其是高品質的基礎建設。 財政仍有迴旋餘地的商品出口國,應運用這些空間為商品價格下跌做好準備。其他國家應該仰賴有利成長的財政再平衡措施,例如,改革稅務和能源價格改革,並重設支出的優先順序。

最後,各國都須藉由改革勞動和產品市場、基礎建設、教育和衛生保健系統、及貿易政策,來提升自身的經濟結構。當然,執行過程有賴深思熟慮而精明的決策。

鑒於氣候變遷、貿易、移民全球金融安全網等議題的集體特性,加強國際合作已比以往更為迫切與必要。全球在2016年面臨挑戰無疑是巨大的,但若能有正確的政策、領導能力及協調合作,我們能應對這些挑戰,並使所有人受益。

(作者Christine Lagarde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編譯簡國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