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20日

2016年全球名家瞭望 8/大陸成長減速的危機與轉機

2016-01-20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魏尚進

中國2015年經濟成長減緩,對亞洲各國及以外地區影響重大。對大部分國家而言,今年及未來幾年的成長率若略低於7%,誠屬可喜可賀。

但中國在經歷30年的兩位數字成長後,中國經濟成長減弱確實堪憂,且絕非僅對中國如此。

但儘管中國成長減緩對一些國家將造成不利影響,卻也對其他國家造成機會。亞洲各國的命運,端賴本身的經濟結構,更重要的是各國將如何針對中國經濟轉型來調適。

以往為中國提供銅、石油及礦產的國家,已經出現重大的改變。中國工業減緩,意味著這些商品的全球需求減少。像哈薩克及智利等國,由於經濟高度依賴原料部門,因此中國需求萎縮已對他們構成嚴峻考驗。

生產中間財的國家也感到左支右絀。例如日本一向製造零組件,銷往中國用來製造消費性電子產品;換言之,日本的加值出口通常須經過中國。因此中國經濟減緩,便對日本的出口績效造成明顯影響。

但原料及中間財出口國的命運並非絕對不利。中國消費者並未少買手機、電玩或電腦,而這些產品的生產基地只不過是從中國移到一些低成本的國家。例如越南便吸引到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使手機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產量與出口量都大幅增加。

其他如印度及印尼等國,也可能成為新興的出口大國。不過這些國家必須在基礎設施方面大舉投資,並改革政策,使本身的物流及投資氣候在全球更具競爭力。

另一些對中國出口產品及服務的國家,已經感受到中國經濟轉型的力道。中國成長雖減緩,但家庭消費卻增加,且仍是全世界最可靠的市場之一。凡是能掌握消費支出增加的廠商,就會表現得好。

目前亞洲以外國家,都是中國所得增加的主要受益者,例如德國汽車業及美國的高科技創新領域。但亞太國家也不落人後。新加坡及澳洲鑒於中國對高品質教育的需求增加,因而擴大對中國輸出大學教育事業。日本因中國觀光客出手大方受益。

第三類可能受益的國家,是中國主要的競爭者。這些國家會因為中國退出某些產業而得利。十年來中國勞工成本已上升逾100%,使許多國家的成本相對較低,包括越南、印度、孟加拉及緬甸等。

這意味中國許多產業已喪失競爭力,而中國未來的經濟成長須來自創新及生產力提升,而非靠廉價勞工。例如孟加拉已經乘機擴展成衣業,產量及出口量都激增,如今已是全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國,僅次於中國。因此孟加拉及越南能成為亞洲區成長最快的國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要想從中國經濟減緩而得利,絕非不勞而穫。由於許多國家都想爭奪中國讓出的市占率,因此亞洲的開發中國家必須追求一系列改革,並投資於電力、交通及城市基本設施等領域,使整體投資氣候具備競爭力。

由於中國成長減緩主要是基於基本面因素(尤其是因為勞動力萎縮及勞動成本提高),因此這也將是世界經濟新常態的一部分。

由於中國經濟規模現在已如此之大,即使年成長6%,對全球產出成長的貢獻度也比金融海嘯之前年成長10%更大。

對其他國家而言,因應中國成長減緩的最佳作法,就是落實國內亟需的改革,在全球經濟體系內重新自我定位。

(作者魏尚進是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與區域合作處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