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月5日

2018全球名家瞭望04 / 菲爾普斯:綠色經濟 不能淪為口號

2018-01-05 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


我們對自然世界的破壞,在很多情況下是具毀滅性的,對許多仰賴森林生態系統等自然利益的企業,造成嚴重後果。 路透


每個國家都有其內部問題,例如社會包容性下降或經濟成長流失。我們也深知,若社會全體缺乏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行動的意願,解決方案也將付之闕如。但氣候變遷是各國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重要的是,氣候已惡化到使社會付出昂貴成本、甚至危及生命的程度:隨著加勒比海水溫上升,颶風破壞力不斷加大。世界各地空氣品質顯著惡化。持續上升的海平面正威脅許多低地城市

經濟學家希爾(Geoffrey Heal)在《瀕危經濟》(Endangered Economies,暫譯)一書指出,我們對自然世界的破壞,在很多情況下是具毀滅性的,不僅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和水源,還會對許多仰賴水循環和森林生態系統等自然利益的企業,造成嚴重後果。因此,保存「自然資本」將提高企業界的資本報酬率。企業的因應之道,可藉由增加投資,提高經濟生產力。

然後,世界就須揚棄為實現高速經濟增長而過度消耗全球自然資本的迷思。我們想要的經濟成長是「綠色」的,不傷害或破壞環境,同時又在不阻礙創新和經濟成長的情況下改善環境

達成「綠色」成長

哥倫比亞經濟學家兼數學家奇奇尼斯基,在一系列振聾發聵的演講和訪談中指出,人類為了生存,須消除已累積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為了支應這個成本,他建議成立一個市場,將捕獲的二氧化碳出售用於商業用途。

另一個可能解決方案是「再生農業」,像生物學家薩沃利(Allan Savory)最近在巴塔哥尼亞地區推動的計畫。若能賺錢,這些創新能提供誘因,鼓勵民間部門參與遠超國家政府所能承擔的碳捕獲量。但能否成功將取決於這類「碳農業 」能否在供給增加、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維持獲利

我們還須掌握人口持續成長、工業化及治理薄弱等根本挑戰,且須在對抗氣候變遷和確保多數人生活品質之間取得平衡。若我們要追求希爾所提議的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措施,這種人口現象顯然會讓前路更加崎嶇。

人們在看到愈來愈多研究機構開始投身氣候變遷後,可能會認為自此就能高枕無憂了。專家們已經找到需要做的事,但他們自己可不會那麼天真。這些專家知道企業不會自我監督,也了解到企業的投入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是否有把獲利用於服務社會公益的動機。

問題在於,太多人認為企業、家庭和決策者會直接依循專家的建議行事:假定所有企業都將為自己造成的破壞買單;所有國家的政府都最終將實行碳稅或「總量管制與交易」安排,以減少並最終消滅排放

其中一項問題是,許多環境破壞是無法直接控制的,即使大型上市公司在中美洲熱帶雨林種樹來抵銷汙染,地球人口數仍龐大且持續增加。這就構成挑戰,誠如經濟學家斯諾爾所言,釣魚,生柴火煮飯,或者直接傾倒汙水等個人活動,都會造成汙染和環境退化,卻多遭到政府,社區和個人忽視。

即使如此,所有保護環境的計畫都必須建立在道德勸說的基礎上:呼籲所有個人、而不只是企業團體,喚起自己新中的各類利他主義意識,從而自願抑制自己造成的污染。

另一個問題是,許多國家仍處於工業化進程,因此,即便每個國家都減少人均汙染,但隨著這些仍國家的勞動人口占全球比重持續攀升,這種人口現象顯然將嚴重拖慢我們實現希爾那套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措施的腳步。

我們還須面對這種事實:並非所有政府都願挺身違背既得利益者的意願。一些財大氣粗的企業就算違反政府頒布的環境限制也能脫身,尤其是被視為主要所得和就業來源的企業。



許多國家仍處於工業化進程,隨著這些仍國家的勞動人口占全球比重持續攀升,顯然將嚴重拖慢我們實現希爾那套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措施的腳步。 美聯社



若多數人貧窮卻決心想變得跟西方最富裕國家的人民一樣,對抗氣候變遷將更困難。這類國家的政府可能會為了實現成長目標而不願大幅削減碳排放或其他污染。生存權必然淩駕於國家為追求成長而破壞環境的權利之上,因此,領導對抗氣候變遷的國家,須對認為減排成本過高的國家採取強硬立場

最後,可再生能源將來可能對薪資和就業構成新的挑戰。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組織,美國風電和太陽能產業已創造一批就業機會,2016年雇用77.7萬名員工,而煤炭業僱用人數則持續下降。但這項觀察的作用不大,因為湧入新興產業的員工常是來自其他產業,而非來自失業的技術勞工,因此,新產業的出現都能提高總就業人數的看法是荒謬的。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新產業只有在生產方式的勞力密集程度,高於跨產業平均值時,才能擴大整體就業。

然而,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看到再生能源針對此議題的相關資料,而若這個產業日益趨向高度資本密集化,我也不會太意外。

菲爾普斯語錄

「中國經濟成長不平穩,但這很普遍,並非中國一個國家的特殊狀況;且中國經濟風險在健康範圍內,不足以感到焦慮,應儘快適應當前經濟成長放緩的現象。」

結語

美國前總統林肯曾說,「年輕的美國人」對「各種新事物」有極高的熱情,這是美妙的風潮。現在是我們再次回歸年輕的時候了。隨著各界開始實施保護環境的措施、並因應與克服各種跨國挑戰,我們也該重振較古老的工作觀,主動出擊並發揮創意。人們必須再次理解到,跨入未知領域是美好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能「修身」與「平天下」,最終成為「重要人物」。

我長期強調,工作不僅要有薪資、福利等物質回報,還要有從工作中得到的各種滿足的非物質回報。我的憂慮在於,許多國家經濟體已受到以穩定為名的高度監管,還可能因推行綠色經濟而受到更多限制。但我們須謹慎處理拯救地球的措施,以免扼殺人們的生活品質



菲爾普斯(Edmund S. Phelps)。




菲爾普斯小檔案

現職: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和社會中心主任

國籍:美國

最高學歷: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賓州大學、紐約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財政部及聯準會顧問

事蹟: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作者Edmund S. Phelps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